自《四部委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發布后,汽車智能化風云再起,長安汽車、比亞迪、華為、上汽、圖森未來等智駕產業鏈企業動作頻頻,繼小鵬汽車聲稱能“吊打”特斯拉,華為自認為在智能駕駛領域遙遙領先之后,近日比亞迪也喊話馬斯克將戰勝Y車型。
除了主機廠的口水仗,全球智能駕駛產業鏈繼續動蕩前行,本土企業借助近水樓臺先得月契機獲得快速成長,而海外智駕公司繼續遇阻,有一批企業轉而選擇聚焦中國市場,試圖通過“歸化”實現翻身正成市場關注焦點。
智能化下半場以“互懟”開局
近日智駕圈風云再起,部分企業發布了新的智駕發展規劃,部分企業對合作伙伴表達了不滿,部分智駕供應鏈企業選擇將業務聚焦中國,還有部分企業繼續互懟“吊打”。
雖然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認為“無人駕駛就是忽悠”,不過該言論并未影響比亞迪的“智能化”下半場發展進程,其還于今年1月16日發布整車智能戰略,根據計劃,比亞迪未來不僅要在智能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研發費用,還將力爭在20萬元以上車型中選配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在30萬元以上車型中標配高階智能駕駛系統。
王傳福進一步稱,不能將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混為一談,目前無人駕駛尚不具備落地條件。
與比亞迪悶聲自研不同,很多主機廠不管是“三電”技術還是智能化技術,仍處于儲備及追趕階段,既希望與產業鏈合作獲得核心技術,又糾結于能否掌控“靈魂”。目前長安汽車正處于這樣的糾結中。
2023年年底,華為車BU與長安汽車擬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長安汽車計劃持股比例不超過40%,以此獲得智能駕駛技術。不過除了長安,華為還邀請賽力斯、奇瑞、江淮、北汽、一汽等車企參股,對與其他車企共享華為技術,長安汽車似有不滿,其董事長朱華榮在2024長安汽車全球伙伴大會上不僅對華為智選模式一頓不友好輸出,還暗諷“遙遙領先”“將幾萬、幾十萬的車說成上千萬的車”不符合長安精神,只是一邊盛贊馬自達、福特,一邊倒向華為的做法,似乎后者更為誠實。
與長安汽車“痛并快樂”地接受華為智能駕駛技術不同,上汽集團一直強調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拒絕與華為合作。不過近日市場爆料,被上汽集團寄予厚望的飛凡汽車,不僅智駕業務負責人已離職,400多人的PP-CEM團隊也將被解散。
除了國內車企,國際車企在智能化領域也不消停,其中,特斯拉CEO馬斯克近期稱,“特斯拉是一家AI/機器人公司。”以此回應市場對特斯拉汽車全球話語權旁落的質疑。
對此,國內多家車企表示不服,已從小鵬汽車離職的吳新宇曾表示,特斯拉FSD永遠無法超越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特斯拉現在進來也是被我們吊打。”1月23日,比亞迪旗下騰勢品牌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也喊話特斯拉馬斯克:告訴你,我們現在已經很強了!你將在2024年遇到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和車型嚴重的挑戰,例如騰勢N7將改變市場的格局,戰勝Y車型!
爭先試點,誰將脫穎而出?
事實上,除了主機廠,目前國內智能駕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均處于較為“興奮”狀態,這得益于2023年11月17日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四部委聯合發布的《四部委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將我國智能駕駛產業向商業化推進跨出了關鍵一步,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該政策有利于推動高階自動駕駛新能源車的量產化加速落地。
產業鏈企業為此開始爭奪L3級準入和上路試點的先發優勢。據統計,目前已有比亞迪、寶馬、奔馳、阿維塔、深藍、極狐、智己、賽力斯、江淮等車企獲得L3級自動駕駛路試牌照,未來仍將有華為、蔚來、小鵬、理想等企業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是全球首家實現全面電動化轉型的“傳統”企業,也是國內首家獲得L3級測試牌照的汽車企業,比亞迪內部人士介紹,“公司在宣傳方面還是很傳統,前段時間有投資者看到別的車企獲得L3級測試牌照后,紛紛過來問詢,其實我們是國內第一家獲得的,只是我們發布慢了,被粉絲罵了。”王傳福近期也披露,比亞迪L2級智能駕駛搭載量位居中國第一。
供應鏈人士反饋,智能駕駛能力正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別是30萬元以上車型中,智能駕駛功能基本上已經成為第一權重,哪怕實際上并不頻繁使用。”根據工信部數據,L2級乘用車新車滲透率于2022年達34.9%,預計到2025年,L2級及以上智能駕駛滲透率將達到70%。
就各車企而言,特斯拉仍是全球智能駕駛的風向標,從芯片到算法再到大數據訓練,集齊了AI“三要素”,但國內企業卻非常有信心能夠在技術上領先于特斯拉,除了小鵬汽車、騰勢汽車,華為余承東也公開表示,“和新勢力、特斯拉相比,HUAWEI 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遙遙領先。”
近日有供應鏈人士分析認為,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為與小鵬汽車兩家企業技術實力并駕齊驅,且華為有隱隱超越小鵬汽車之勢,比亞迪目前還沒有完全展示其智駕實力及發展規劃,從已披露信息看,其智駕實力相對弱些。
就中國汽車軍團在電動化、智能化展現出來的優勢及快速發展趨勢,馬斯克評價稱,“如果沒有貿易壁壘,中國汽車制造商將‘摧毀’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汽車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汽車軍團在智能化領域的持續突破,還帶動了全球汽車智能化產業鏈加速向中國大陸聚攏。
近日,圖森未來中國CEO郝佳男就公司從美國退市說明稱,未來將業務重心轉向中國,“中國的成本更低,產業鏈更齊全,現在做L4也有非常好的政策基礎,圖森的研發中心就在中國。”其同時表示,圖森中國目前已計劃將上海的試點牌照升級為更高的示范運營牌照。
另外,中國汽車集團軍主要走的是超感知融合路線,由此帶動本土智駕產業鏈企業的快速發展,如在激光雷達領域,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圖達通都受益本土汽車產業拉開了與國際激光雷達企業的差距,已成為全球車規級激光雷達出貨量前三強;同時探維科技、北醒、一徑科技等本土企業也在快速追趕;反觀海外智能駕駛企業,因缺乏市場土壤,紛紛陷入發展困局,如近日裁員的Waymo、Cruise、Auror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