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是最近科技領域最火熱的兩條賽道,全國人大代表、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關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賦能工業場景的建議。
吳豐禮表示,當前機器人行業面臨一個核心問題,即行業應用經驗與產品落地能力的稀缺與錯配。“簡單來說,就是懂工藝的技工往往缺乏編程能力,懂編程的工程師往往缺一線經歷。而人工智能的出現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途徑,機器人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與AI的結合正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邁向物理世界,是人工智能技術演進的重要場景之一。”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也是制造業強國,在工業場景里訓練機器人有得天獨厚優勢。“我認為應充分發揮我國制造業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工業場景中的深度融合,加速智能機器人產業化應用,打通技術落地‘最后一公里’,助力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吳豐禮表示。
據吳豐禮介紹,人形機器人憑借其感知、思考和決策能力,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工業領域因其場景結構化、需求標準化、數據可追溯等特點,為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提供了最佳驗證場景。
吳豐禮告訴記者,拓斯達正計劃推出具備更高靈活性和智能水平的智能機器人。通過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機器人研發,在搬運、碼垛等多種場景進行訓練,機器人不僅能完成標準動作,更能通過實時數據分析靈活決策和優化調整,變得更聰明、更柔性、更高效,從“能干活”變得“會干活”。
“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將通過機器人打破虛擬世界與物理世界的邊界,重塑整個制造業的格局。相信智能機器人在未來將憑借強大的人工智能能力與精準操作,靈活完成更多復雜任務,與人類協作無間。”吳豐禮表示。
此外,吳豐禮對近期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也頗有感悟。他認為,本次座談會的精神為民營企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帶來了信心與動力。
“作為民營企業家,我們應抓住這一契機,積極應對挑戰,把握發展機遇。一方面,我們要堅定信心,相信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潛力,勇于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加強企業管理,推動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突破,讓我們更有信心迎接挑戰,推動制造業產業升級。”吳豐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