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近日,畢馬威最新發布《全球人工智能信任、態度與應用調查報告(2025)》顯示,在AI技術加速滲透的背景下,全球超過半數的受訪者仍對其持保留態度,折射出技術革新與風險防范之間的深層博弈。該研究由墨爾本大學商學院信任領域主席尼可 · 吉萊斯皮(Nicole Gillespie)教授和商學院研究員史蒂芬 · 洛克(Steve Lockey)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聯合畢馬威,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共同開展,覆蓋47個國家(含中國)的4.8萬名受訪者,創下同類研究最大規模紀錄。
數據顯示,盡管66%受訪者已形成規律性AI使用習慣,但超半數(58%)仍認為其不可信賴。相比2022年ChatGPT發布前在17國開展的同類研究,如今的AI普及率已顯著提升,但公眾信任度反而呈現下降趨勢,且憂慮情緒隨之上升。
吉萊斯皮教授指出,公眾對AI技術的信任及其安全使用,是維持社會接受度的關鍵。鑒于人工智能對社會、職場、教育和經濟所帶來的深遠變革,將公眾的聲音納入決策和治理體系顯得尤為關鍵。
作為重要新興經濟體,中國數據在此次全球調研中的表現令人矚目。
AI重塑職場生態
全球職場已正式邁入AI協同時代。數據顯示,全球五成以上(58%)員工主動使用AI工具,其中三成(31%)每周,甚至每天使用。中國職場AI應用率高達93%,半數(50%)使用者達到常態化應用水平,展現出顯著的領先優勢。
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陶匡淳表示:“當下及未來,使用人工智能已和使用水和電一樣,‘不可或缺’又‘觸手可及’。本次調研顯示,中國受訪者對人工智能的信任度和接受程度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這不僅反映出中國為人工智能高水平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對高水平安全治理提出更高要求。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繼續開展‘人工智能+’ 行動,明確提出將 ‘支持推進大模型廣泛應用’,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有望成為 ‘人工智能+’年內重點賦能領域。多地也已將確保大模型應用‘合規、安全、可信’作為重要舉措。”
這種深度應用正轉化為多維效益,多數員工認可AI在提升工作效率、優化信息檢索及激發創新思維等方面的價值。更值得關注的是,AI技術已直接賦能商業增長——全球48%的企業見證其促進營收提升的實效。
然而,技術的擴張也給企業治理帶來挑戰。調查顯示,接近半數雇員存在違規使用AI行為,包括通過ChatGPT等公共平臺處理敏感商業數據。
應用失范導致雙重隱患:66%使用者未建立輸出校驗機制,56%因此引發工作失誤(中國分別為78%和73%)。更嚴峻的是,57%受訪者隱瞞AI使用痕跡并冒認AI產出為個人成果(中國該比例甚至高達85%)。
這種風險行為折射出責任治理的滯后現狀。目前全球僅47%雇員接受過系統培訓,40%所在機構制定生成式AI應用規范。相較之下,中國在能力建設方面表現突出:64%受訪者已完成AI素養培訓,69%明確知曉所在機構的AI使用政策。
此外,全球半數受訪者坦言不使用AI將面臨淘汰壓力,這也可能是風險行為的部分動因。 “調查發現,人工智能在職場中的應用確實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因使用不當催生了盲目依賴和操作不透明等隱患。這要求企業構建'三位一體'治理體系:完善制度規范、強化技能培訓,最終培育透明可信的AI應用文化。”吉萊斯皮教授表示。
AI帶來社會變革
全球八成受訪者親歷AI技術紅利:自動化處理日常工作、個性化服務精準觸達、運營成本顯著優化、技術門檻持續降低。但約八成受訪者對其潛在風險表示憂慮,約四成坦言已遭遇負面影響——人際交互疏離化、網絡安全漏洞頻發、虛假信息泛濫不絕、決策輸出失準偏頗,乃至專業技能加速貶值等問題尤為突出。值得警惕的是,64%的受訪者擔憂選舉公眾性可能遭受AI深度偽造內容和自動化水軍的侵蝕。
中國受訪者的態度則更為積極:高達91%的人看好AI發展前景,持擔憂態度的僅占44%。全球七成受訪者呼吁加強AI監管治理框架,但僅43%認為現行法規具備充分約束力。
這種認知落差催生了強烈的改革訴求:87%的全球受訪者(中國為86%)要求構建跨國監管體系,遏制AI虛假信息,敦促媒體與社交平臺建立更為嚴格的事實核查機制。期待媒體和社交平臺完善事實核查機制。產業界與政府協同治理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吉萊斯皮教授指出:"此次調查揭示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在享受AI便利的同時,也在承受其產生的多維負面影響。這種雙重體驗正推動形成強大的社會共識,必須建立更具約束力的AI治理體系,通過可驗證的安全機制確保技術應用的負責任發展。"
畢馬威全球人工智能主管大衛 · 羅蘭茲(David Rowlands)表示,該報告強調了組織機構在提供更好的治理方面發揮領導作用的機會,并采取積極主動的方法與員工、客戶和監管機構建立信任。他強調:“作為劃時代的技術革命,AI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信任基石之上。各類組織在構建可信AI生態中承擔著關鍵角色,需要以主動治理贏得利益相關方信任。”
他特別指出:“公眾對AI系統的可信性要求已成為技術轉化的先決條件。畢馬威獨創的'可信AI'評估體系,正是要將抽象的信任價值轉化為可量化、可驗證的治理標準。"
新興經濟體展現領先優勢
新興經濟體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呈現出顯著的領先態勢。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新興經濟體的民眾在工作和生活中對人工智能的采用率更高,對AI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也更強,并且對AI的使用前景感到更加樂觀和興奮。
在具體數據方面,新興經濟體的民眾自評AI素養(64%)和培訓覆蓋率(50%)均高于發達經濟體(分別為46%和32%)。更為重要的是,新興經濟體的民眾感受到的AI實際效益更為顯著(82%),而發達經濟體的比例為65%。
以中國為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典型代表,中國在AI素養和培訓方面表現突出:68%的受訪者具備基礎AI素養,64%接受過相關培訓,這兩項數據均領先于多數國家。
在信任度方面,新興經濟體中有近60%的民眾信任AI系統 (中國為68%),而發達經濟體平均約為40%。
吉萊斯皮教授表示:“新興經濟體對AI的更高采用率和信任度,很可能是由于AI在這些國家為人們帶來的相對更大的益處和機遇,以及這些技術在經濟發展中日益重要的角色。”
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張慶杰認為:“未來,AI 的影響力將深入到各個領域,滲透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驅動更高層次的智能化進程,大力促進跨行業間的協作的同時,也將回歸以人為本,提升人的潛能,建立倫理和安全保障,塑造‘人機共生’的新文明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