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顆
采用脈動式柔性生產工藝后,我們的衛星工廠目前產能達到了每年300顆,基本做到每天下線一顆星。
● 本報記者 王婧涵 楊潔
“采用脈動式柔性生產工藝后,我們的衛星工廠目前產能達到了每年300顆,基本做到每天下線一顆星。”格思航天副總經理文枚金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通過12個核心工位的模塊化生產,現在衛星制造就像汽車流水線一樣。隨著二期工廠項目的簽約落地,公司的產能還會進一步提升。”
隨著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不斷發展,衛星制造產能快速提升,大規模的衛星星座組網也逐漸展開。行業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在冊的衛星星座有約100個,多數為商業航天星座。其中千帆星座等大型星座計劃部署的衛星超過萬顆。如何讓這些衛星數據更好地發揮價值,成為了行業下一步關注的重點。
智能化模塊化助力衛星量產
“傳統航天生產大多需要人工全程參與,造一顆星需要一年或是幾年時間。現在我們通過引入航空及汽車工業的柔性智能化產線理念,采用脈動式柔性生產工藝,把衛星制造劃分成12個核心工位模塊,產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能更好地保障商業航天的發展。”文枚金表示。
賽迪研究院報告指出,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正處于快速健康成長階段。當下“星箭場測用”鏈條上的企業陸續挺過從0到1的技術研發突破過程,商業衛星制造已經進入了量產新階段。
以我國首個進入正式組網階段的巨型低軌商業衛星星座千帆星座為例,自首批“一箭十八星”組網衛星于2024年8月6日發射,到2025年3月12日第五批組網衛星發射,千帆星座的在軌衛星數量增至90顆。
作為千帆星座衛星的主要制造商之一,格思航天目前年產能達到300顆衛星,隨著3月公司投資12億元的二期工廠項目落地簽約,公司未來將具備噸級以上衛星年產150顆,噸級以下衛星年產600顆的產能。
銀河航天也表示,衛星智慧工廠中的智慧大腦和柔順靈巧手臂讓衛星研制周期縮短了80%,公司已具備2000公斤以下衛星制造能力,可以實現年產百顆中型衛星。
國海證券(3.790, -0.03, -0.79%)研報表示,截至2025年2月19日,我國在軌衛星數在各國中排名第二。基于國際電信聯盟(ITU)對申報衛星發射時效的要求與我國星座規劃,預計2024年至2030年將成為中國低軌衛星發射的集中窗口期。預計至2030年,我國商業航天上游衛星制造市場價值空間為3688億元-4637億元,前景廣闊。
發掘細分應用場景
衛星批量生產發射的同時,衛星應用正逐步向多場景、多行業、國際化擴展。目前,衛星數據以通信、導航、遙感為主要應用方向。其中,通信業務以國內幾大運營商為核心展開,導航方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擁有資源、性能上都有很大優勢,因此不少企業選擇遙感或更細分、具有未來感的場景進行差異化發展。
賽迪研究院商業航天首席研究員楊少鮮表示,衛星應用場景未來將經歷從G端到B端再到C端的發展歷程,衛星通信有望成為智能手機、電動汽車等智能終端的標配,通導遙一體化、天地融合、國際化拓展將更有成效。
圍繞千帆星座,垣信衛星正努力打造一個全面開放的運營生態。
垣信衛星高級副總裁陸犇表示,未來千帆星座將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低延時、高速率、高可靠性的衛星(寬帶)互聯網服務,解決沙漠、海洋、戈壁、高空、山區等地面通信網絡無法覆蓋、斷續覆蓋地區的互聯網接入問題,為交通運輸、智慧城市、智慧農業(3.000, -0.08, -2.60%)、應急救災、低空經濟等領域提供高速、實時、安全、可靠的服務及解決方案。
在今年4月24日舉辦的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上,垣信衛星還與泰國國家電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深化商業航天及低軌衛星互聯網業務合作為基礎,攜手推動泰國數字經濟發展。
云遙宇航則表示,公司瞄準氣象賽道發力,計劃以90顆自主研發的氣象衛星組成“云遙氣象星座”,其中包括72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和18顆低傾角軌道衛星,并在2026年底前全部完成組網。
屆時,云遙氣象星座將形成全球高分辨率、高精度、全尺度的大氣層、電離層探測系統,可獲取全球范圍內大氣掩星和電離層掩星觀測數據,實現對大氣層、電離層和降水的三維探測,提升氣象監測精度。
再向長遠看,太空旅游、商業探月等場景也正從科幻成為現實。楊少鮮表示,眼下太空新基建時代已經開啟,多種航天新業態出現萌芽,太空旅游、商業探月有望在5-10年內實現政策突破、邁向試驗驗證或商業運營初期。
讓衛星數據發揮最大價值
多位行業人士也表示,與衛星所收集到的數據相比,目前客戶對衛星數據的使用只占到總數據的很小一部分。
有企業表示,當前商業航天領域供需針對性不強,相關產品及技術的轉化率還有待提高,希望能夠建立多維市場交易平臺,在更多重大項目申報、資源獲取方面獲得支持和參與機會,通過企業合作和政策支持,促進商業航天應用落地。
“公司的高光譜衛星產品采用高光譜遙感技術,單張遙感相片所包含的數據可能是傳統光學相片的幾百倍,能夠提供大量信息,在如危險氣體監測等領域都有較好的表現,目前看這些衛星數據應該有更大的應用空間。”中科西光航天副總經理王彥添告訴記者。
一葦宇航創始人兼CEO邢若粼表示,當前商業航天產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計算產品很難找到高價值應用場景。空天計算與智能產業上游偏向先進制造業,定制化程度高,難以提供相對通用化的硬件環境;下游數據應用依托于軟件,但行業未形成類似互聯網產品基于開源協作的生態。
在難以“向外求”的情況下,應當“向內求”,重新思考計算產品應有的形態。邢若粼表示,從計算產品層面,企業應盡可能滿足多價值場景的需求,定義通用化、標準化的產品;在應用生態方面,應打造開放的軟件生態基座,促進空天商業軟件發展。
多家企業表示,將通過產業鏈合作持續推進商業航天的市場化發展。
“我們所說的航天領域的市場化,核心是航天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這就涉及技術如何找到市場和市場如何找到技術兩個方面。”陸犇表示,“在需求對接方面,我們會在商業航天落地應用過程中整合遠、中、近期市場需求,并基于這個目標進行相關機制、供應鏈、生產線的配套。”
“商業航天能帶動的市場比我們想的更大。衛星獲取的大量數據還將拉動算力存儲等市場發展,在日常經營中,我們也和多個數據中心合作,一起推動新型航天基礎設施的完善。”王彥添表示。
長光衛星科研部部長韋樹波表示,未來商業航天一定會向集群化方向發展,公司將與上下游企業一起,持續推動產業鏈協同、產學研聯動及產業生態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