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被視作AI大模型落地的新興載體之一,受到品牌、資本、極客的熱切期待。然而,所謂的“百鏡大戰”到目前仍然雷聲大、雨點小,真正量產落地的AI眼鏡并不多。第一財經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這背后隱藏著AI眼鏡的供應鏈之痛。
“AI眼鏡生意難,難在哪里?無論滿足消費者、應付上游還是自身整合,都是天花板般的存在。”谷東智能董事長崔海濤向記者說,做AI眼鏡其實壓力大、很痛苦,產業鏈還沒有完全成熟,“我們在坑里踩了七八年,產出不是想象那么容易”。叩鼎科技董事長胡軍預計,帶顯示功能的AI眼鏡要成熟至少還需兩年時間,產業發展宜分步推進。
無專屬芯片等核心部件
今年AI眼鏡在CES、WAIC等消費電子和人工智能盛會上大火。近期,繼小米6月底推出AI眼鏡后,阿里巴巴、中國電信7月也發布了AI眼鏡。不過,身邊佩戴AI眼鏡的人并不多,在街頭傳統眼鏡店內,兼賣AI眼鏡的商家也不多。而且,小米AI眼鏡盡管第一周銷量達到約7萬臺,但最近被曝在抖音平臺的退貨率達到約40%。
潮電智庫董事長孫燕飚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小米AI眼鏡雖然各項硬件指標不錯,但是其AI應用實際上還沒有完全解決用戶的痛點。當消費者花了約2000元購買這款眼鏡之后,如果用了幾天發現它是玩具而非工具的時候,可能就會選擇七天內無條件退貨。線上銷售AI眼鏡,普遍存在這種現象。
崔海濤表示,目前AI眼鏡,在需求側,大家“既要、又要、還要”。有的消費者一看到AI眼鏡,就希望它有多模態識別、打電話、錄視頻、直播等功能,算力很強,而且時尚、戴上去無感。這些合在一起,對廠商的要求相當高,像是“螺絲殼里做道場”。
在供應鏈側,由于AI眼鏡的銷量還沒上來、體驗欠佳,相應的芯片、端側AI算法、新材料等都還沒有成熟,機械生產加工環節也沒有給AI眼鏡單獨的生產線。崔海濤感到,產業鏈整合困難。如,AI眼鏡用手機的部件,會有體積大、功耗高的問題。
“缺乏專業AI眼鏡芯片,是顯而易見的”,胡軍認為。AI眼鏡要反饋速度快、拍照清晰,就要有強大的主控芯片,但是目前一些用于AI眼鏡的芯片功耗高、造價貴,性能、成本、功耗指標不夠理想。AI眼鏡甚至還要與手機搶內存,需提前3個月下單。
AI眼鏡目前體驗不好,還因為缺乏端側算力。端側AI在強算力與低功耗之間難平衡。AI眼鏡現在利用云端的AI和算力,反饋較慢。而AI做數學題、AI教做菜等,又要求反饋快。胡軍說,目前AI眼鏡如持續使用AI功能,用不了多久就會缺電、發熱。
洛圖科技(RUNTO)預測,2025 年中國AI眼鏡出貨量與去年約80萬臺(主要是音頻眼鏡)相比,將增長超200%,樂觀預計將有望達到270萬臺;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出貨量也將激增至近千萬臺,同比增長217%。AI 眼鏡從最初單純具備音頻功能,發展到集拍攝、翻譯、導航、健康監測等功能于一體的AI智能眼鏡。
即使這樣,相比于全球超10億臺的智能手機市場,AI眼鏡市場尚小。崔海濤說,上游供應鏈還沒下決心,從芯片、零部件到材料,為適配AI眼鏡做專門定制準備。
產業鏈上下游整合之難
AI眼鏡一般重40-50克,大約相當于一個雞蛋的重量,但其產業鏈卻涵蓋了芯片、存儲、傳感器、光學模組、音頻、結構件、鏡片、電池、AI算法等多個環節。
“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廠商,可以打通AI眼鏡從材料、光學、硬件、軟件、系統到算法等全部環節。”崔海濤表示,像藍牙芯片、算力芯片不匹配,就令他們感到痛苦。
算法方面,因沒有專門的眼鏡AI算法,AI眼鏡只能用手機側小模型,整合較難。光學模組方面,現在支持中型眼鏡框,不支持大型、小型眼鏡框,還不能千人千面。“如果沒有貫穿產業鏈的能力,整合很難,導致各環節技術之間不能融合。”崔海濤說。
正因為產業鏈多環節之間的整合難度較高,所謂“百鏡大戰”的參與品牌,真正落地量產AI眼鏡的目前并不多。在胡軍看來,除了已在海外市場熱銷的Rayban-Meta智能眼鏡,國內市場雷鳥AI眼鏡也量產了,Rokid從AR、VR賽道轉過來做AI眼鏡,能否持續影響力還需觀察。百度、阿里等互聯網公司切入AI眼鏡賽道,更重于推廣其AI大模型,有的連眼鏡都沒看到。雖然現在AI眼鏡熱度高,但短期內供應鏈問題難解決。
其中,顯示模組成熟的難度更大。胡軍估算說,Micro LED鏡片,一塊成本就1000多元,兩塊成本2000多元,相應眼鏡的物料成本至少3000元,還要加上眼鏡的生產良率爬坡、推廣等費用,不是大部分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雷鳥今年新出的帶Micro LED顯示屏的AI眼鏡,售價約14000元。“預計帶圖像顯示的AI眼鏡兩年內難大批量落地”。
現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廠商,正從各自角度紛紛切入AI眼鏡這一潛力賽道,逐步推動量產進程,方案不盡相同。谷東智能是做光波導鏡片和光學模組的,它賣鏡片、模組和做AI眼鏡ODM同步推進。目前,一些手機、PC周邊設備企業,以及一些醫療、教育企業,有找它代工或合作。崔海濤透露,谷東相關業務比去年增長超200%,目前在擴張產能。在芯片方面,他們采用國產展銳W517單芯片,探索低功耗方案。
叩鼎科技是做智能手表、耳機、戒指等穿戴產品的。胡軍透露,AI眼鏡靠近頭部,可實現聲音、圖像的收集與輸出,將是AI智能體的載體之一。叩鼎從去年8月開始籌備,今年8月量產AI眼鏡,采取“君正ISP+WiFi6+杰理藍牙Mcu”的國產芯片方案,以控制成本,現在面向ToB客戶,ToC產品將在海外眾籌;目前設備投入100多萬元,人員、研發投入幾百萬元,整體投入近千萬元。希望未來2-3年帶來新增長。
渠道落地有門檻
“供應鏈的痛點,不是眾多品牌一擁而上,就能解決的,需要實干”,胡軍說,而渠道落地也有難處。他希望把帶音頻、拍攝功能(不帶顯示)的AI眼鏡成本控制在千元以下,計劃放到線上電商平臺賣,先期不帶鏡片,后續再探討與鏡片廠、線下眼鏡銷售渠道合作視力檢測和配鏡片等服務。這對消費者的選擇來說,無疑是多了一道坎。
記者在廣州街頭的多家普通眼鏡店里,并沒有感受到它們對AI眼鏡的積極推薦。雅視集團顧問高永彤表示,傳統眼鏡店售賣智能眼鏡需克服消費者產品認知、庫存管理、售后服務等困難。傳統消費者多數關注視力矯正,眼鏡店如果銷售智能眼鏡,需要花大量時間介紹其功能和使用方法。智能眼鏡不僅要適配光學鏡片,其美觀度、大小重量等也直接影響佩戴舒適度。智能眼鏡成本高、更新換代快,庫存積壓有風險。此外,智能眼鏡維修難度大,需專業設備和人員,售后配件供應管理也有挑戰。
高永彤透露,雅視正推廣智能穿戴5S的銷售平臺,希望幫助傳統眼鏡店更簡單、更專業地銷售智能眼鏡。該平臺包含定制選鏡的銷售系統、智能眼鏡體驗展示工具、面部佩戴數據測量儀等。截至2025年年中,該平臺在全國已有省代23家、零售商店鋪700余家,已與華為、界環、星紀魅族合作,即將引進Rokid、雷鳥、影目等眼鏡。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董敏對 AI 眼鏡行業和企業提出幾點建議:一是加強技術創新,突破產業鏈瓶頸,提升AI眼鏡整體性能。二是優化用戶體驗,在設計上更注重人體工程學和視覺美學,開發智能辦公、健康管理等更多實用功能。三是推動產業協同,從芯片、傳感器、光學模組等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到終端產品的設計制造,再到軟件應用的開發和服務,各個環節都需要緊密協作。他還透露,協會正在制定AI眼鏡的標準,以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避免無序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