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人工智能技術的驅動下,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加速科技創新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革命向縱深發展,并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在此趨勢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專家談》欄目特別推出“機器人”系列專題,邀請多位行業權威專家,從多個視角解讀當前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熱點與趨勢。
本期特邀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副總工程師劉泰,圍繞技術融合如何促進人形機器人發展,為我們進行深度解析。
從“偃師造人”的古老傳說到科幻電影中的暢想,人類鍥而不舍地探索以技術再造自身的可能。如今,多領域技術的融合共振正在推動人形機器人不斷向“智慧覺醒”的奇點邁進,使“再造人類”的愿景前所未有地接近現實。
一、智能運控和本體硬件的協同進化
智能運動控制和本體硬件是機器人的能力基石。
運控模型讓機械軀體行動自如。結合深度強化學習、模仿學習等多種訓練方式,智能運控模型能夠協調驅動人形機器人全身數十個關節自由度,完成跳舞、武術等高難度動作。通過今年5月底的全球首場機器人格斗展演,可以看到機器人已能在激烈對抗中展現出超越常人的動態平衡能力,這為后續機器人承擔更多工作、完成復雜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央視直播機器人格斗展演現場
關鍵零部件性能整體提升。聚焦一體化關節模組、靈巧手等人形機器人的主要組成部分,電機、減速器、絲杠、驅動器等上游關鍵零部件不斷得到針對性的優化設計和性能提升,持續夯實機器人“鋼鐵軀體”的能力基石。
整機系統向產品化邁進。半年來,產業界通過跑半馬、打拳擊、搬箱子等驗證了機器人的耐久性、魯棒性,展現了人形機器人機械結構、能源管理、散熱設計、計算通信等多層面的全面、系統提升,體現出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從“實驗品”向成熟的“工業品”演進。
二、人形機器人“智慧覺醒”曙光已現
基于人工智能的認知決策系統決定機器人“智慧”。
智能架構范式持續演進。結合技術實踐和對腦科學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人形機器人的智能架構正在向多模態融合、快慢系統協同、世界模型驅動等方向演進,為機器人的智能進化開辟新的空間。
智能模型能力快速升級。隨著算法設計不斷創新、數據資源不斷擴展、訓練策略不斷優化,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智能模型在作業成功率、復雜指令理解、長任務規劃、動作執行流暢性等方面性能顯著提升,零樣本泛化和動態抗干擾能力有效增強,機器人向著智能認知和自主決策進一步邁進。
世界模型構建取得進展。世界模型是在智能系統中為理解真實環境和按照物理和行為規律進行推演預測而構建的內部表示或認知框架,是系統對“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解和假設的集合。當前世界模型在推理預測、時空表征、物理與社會規則注入等方面不斷取得理論和實踐突破,將成為人形機器人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的重要引擎。
三、技術共振加速人形機器人智慧進化
當前多種新技術的跨界融合,助推人形機器人走向更高智能。
觸覺傳感拓展感知維度。觸覺是人類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徑,使得人類不依賴眼睛,也能進行多方面的判斷和操作。觸覺傳感器結合脈沖神經網絡技術構建的分布式觸覺感知系統,能夠形成機器人的“十指”和“皮膚”神經末梢網絡,使得機器人在感知和行為方面更接近人類。
虛實融合加速機器人能力迭代。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智能模型訓練依賴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同于以往的大語言模型可以直接采用現有互聯網數據,獲取成本高昂。通過生成仿真數據再結合真機采集數據、互聯網數據構建合成數據集,以及在高仿真環境中對機器人訓練并進行Sim2Real遷移,被證明在機器人模型的訓練中行之有效,大幅加快了機器人能力迭代速度。
通信技術與機器人融合催生群體智能。基于5G/6G等寬帶通信網絡的“云-網-邊-端”協同,不僅能突破人形機器人的端側算力限制,還能通過數據回流加快模型規模化,也將支持機器人的跨本體感知共享和群體決策執行,實現“一腦多機”的群體智能,拓展能力邊界。
中國信通院泰爾系統實驗室正在積極從技術研究、標準制定、檢測驗證等多維度推進工作,與央視社教中心聯合研究編制了《人形機器人技術和應用圖譜》,攜手各界共同促進人形機器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這場由技術共振帶來的機器人革命中,“智慧覺醒”的奇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臨近。這場革命不僅是人類創造力新的延伸,更是人類對于自身存在這一永恒探索的重要嘗試。讓我們一起擁抱和投身這場革命,共創未來。